来源:m6米乐在线入口 发布时间:2024-07-11 18:11:29
——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解读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成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,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。 “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,已进入深水区,可以说,容易的、皆大欢喜的改革已完成了,好吃的肉都吃掉了,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。”2013年,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,“啃硬骨头”“涉险滩”成为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关键词。 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,坚持目标引领,明显问题导向,敢于突进深水区,敢于啃硬骨头,敢于涉险滩,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,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,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。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,记者邀请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解读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成就,盘点这些年我们勇于啃的“硬骨头”。 “嫦娥”奔月,“北斗”组网,“天问”探火,“天和”升空……一件件“大国重器”不断涌现,标注着科学技术创新的中国高度、中国深度。《2023年全世界创新指数报告》显示,我国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在世界上的排名第12位,拥有的全球百强科学技术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。 改进经费管理,改革评价体系,改善分配政策,扩大科研自主权,简化审批程序……一系列旨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。各地不断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力度,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,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。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,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。 近年来,我们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,大力培育创新文化,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,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、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。创新生态持续优化,一个个科研堵点被打通,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潜能,持续释放人才创新活力,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智力支持。 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密集发力、加速跨越,实现了历史性、整体性、格局性重大变化,取得历史性成就。重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竞相涌现,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,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。科学技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,成为开启复兴新征程、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有力保障。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,不仅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,而且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。 一台身高超过180厘米的人形机器人,伸手准确抓取桌面上随机摆放的面包,再放入旁边的篮子里。这台名为“青龙”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,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精彩亮相,展示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的发展趋势。 机器人被誉为“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”,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。集人工智能、高端制造、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链为一体的人形机器人,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“明珠”,背后则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。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,我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、新兴产业蓬勃发展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形成了规模大、体系全、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。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。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。 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大力推进工业化,逐步建立起独立的、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,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,工业“体系全”“产品多”“规模大”的独特优势更加明显,制造业“强”的步伐持续加快,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辉煌成就,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坚实支撑。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必须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,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,改造升级传统产业,巩固提升优势产业,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,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,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持续优化升级,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、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 中国高铁跑出“中国速度”。日前,由中国中车研制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技术提升版列车投入运营。列车席位增加,旅客使用空间扩大,运营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。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显示,中国中车已连续12年获得考核A级。 从“亏损大户”到“六连增”,再到连续3年保持两百亿元以上利润水平,中铝集团演绎了一家国有企业的精彩蜕变。 2014年,这家全球最大有色金属企业亏损高达百亿元级。面对严峻形势,中铝集团党组在贯彻国家重大战略中找准定位,推动党建工作与聚焦“四个特强”精准对接,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,打了翻身仗。 近年来,国有企业改革科学施策、强力推进,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进展、新成效,一批活力竞相迸发、动力更加充沛的现代新国企相继涌现。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,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中,国企改革是重中之重,是必须牵好的“牛鼻子”。 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国有企业改革,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,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,国有企业发生了根本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的重大变化,为经济增长、产业升级、科技创新、深化改革等作出重要贡献。近年来,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主要目标已经完成,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更加成熟,定型取得明显成效;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、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提升取得明显成效。 下一步,国企改革应当以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,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,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,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。 在湖南省醴陵市,一家新材料企业计划引进一条新生产线,流动资金成为“拦路虎”。为此,醴陵市税务局通过平台征集企业涉税需求,辅导企业及时申报享受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政策。 “250万元留抵退税款到账后,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,我们有信心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。”企业负责人吴波说,留抵退税款全部投入新一轮技术研发和扩大生产中,今年产值预计翻两番。 从税收优惠政策到营商环境改善,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,一系列政策红利转化为民企发展动能。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,成为中国经济应对挑战的一抹亮色。2023年,我国日均新增企业2.7万户,其中大部分为民营企业。“国家在致力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”“很多行业的玻璃门、弹簧门、旋转门被打开”……春江水暖鸭先知,发展环境如何,民营企业家们的感知最为直接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明确指出:“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。”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,反复强调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,持续加大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力度。 近年来,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一直在优化、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,各种困难逐渐得到解决,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充分迸发,成为我国稳发展、拓新局的重要力量。 党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是一以贯之的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,必须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,引导民营企业走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之路,保持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。 6月30日,连接广东深圳与中山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。这项“天堑变通途”的超级工程,让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,珠三角都市圈联结更加紧密。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在深中通道往来穿梭,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。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“三北”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、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、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、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、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……党的二十大以来,习主持召开8场聚焦区域发展战略的座谈会,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指明前进方向。 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,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,推进高质量发展,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,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,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步构建。 近年来,我国区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,发展差距逐步缩小;区域比较优势持续发挥,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;重大区域战略扎实推进,区域增长潜力提升。进入新发展阶段,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。 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,必须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,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,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、优势互补、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;聚焦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引领带动能力,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,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、融通补充;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;坚持陆海统筹,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,加快建设海洋强国。 盛夏,山西大同迎来黄花采摘季,一望无际的金色花海蔚为壮观。山西大同特色黄花产业的发展壮大,是各地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、努力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。 2023年,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,比上年实际增长7.6%。截至目前,各地建成1709个农业产业强镇、3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,在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、绿色化、品牌化的同时,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绘制了一幅幅秀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。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,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一定要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,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。 加快农业现代化,是实现高质量发展、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,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裕,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突出,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,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,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,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了“压舱石”作用。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,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,推进农业产业化,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;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、农林牧渔并举、产加销贯通、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,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;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,实现乡村由表及里、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,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。 野生大熊猫时常“串门”,调查队员们一天内与3只大熊猫“偶遇”。大熊猫越来越常见,折射国家公园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之变。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近3年来,累计修复栖息地近4万亩,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从178只上升至185只。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,到2015年陆续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,再到2021年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……近年来,我国不断出台空间布局方案,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。 生态兴则文明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,“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,健全国土空间开发、资源节约利用、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,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”。 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、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,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、纵深推进,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健全,绿色、循环、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。 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向污染宣战,以攻坚之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,各项制度逐渐完备,人与自然更和谐,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土更净。绿色低碳的理念,正在融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,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。